自从有了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之后,各种“晒”就似乎变成了空气中的一个元素,无处不在。晒娃,晒美食,晒旅行,晒幸福,晒成就,晒美得不像自己的照片……中国人民的幸福水平从此上了一个台阶。我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如今朋友圈就是一个修道场,心理素质差点的就不要经常看了,免得自己脆弱的心一次次崩溃。
很不好意思的是,我也是这支“晒家军”的一员。各种打卡,各种小确幸,仿佛美食、运动、旅行和好人好事就从来没有远离过我。我不知道我这日复一日的平凡的生活是否也给某些心理脆弱的人,或者正好遭遇人生低潮的人带来了莫须有的压力。其实,我是很少看朋友圈的,我就是喜欢发,美其名曰记录生活。而佐证就是早在有社交媒体的年代我就在空间里发过一篇名叫《文字啊,请守候我真实的人生》的文章,煞有介事地写到“一直以来,总希望能够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来是因为我是一个健忘的人,二来是因为在我们匆匆的人生中实在有太多的意外,而所有的回忆在时光中飞舞时又容易被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篡改,最后,留在脑海里的就只是一个面目全非的人生了。”(请原谅那个年代的手机拍照功能还太low,根本没想到还可以用图片记录这一说)。就这样,我为自己的各种“晒”找到了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直到有一天,在公众号里看到一篇《她终于离开了那个捧红她的世界》,说的是澳大利亚网红Essena O’Neil的故事,她坦诚了为了营造网络形象,她如何失去了自己。她的生活并没有像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那般完美健康积极。她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拍照,修图,泡社交网络。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度假胜地,或者美服华衣其实都只是赞助商的一种软广告。那些看起来好像随手一拍就美艳动人的照片,可能是重复拍了上百次之后才有的效果。她说她只是天生骨架小,身材比例比较好而已,那些运动服饰和装备也只有拍照的时候才会用到,她根本就不爱运动……还有妆前妆后的样子,还有滤镜前滤镜后的样子。一个不到20岁的姑娘终于被自己一手所创造的社交媒体形象掏空了生活,孤独无比,甚至找不到了自己。于是她以素颜的形象,口条不顺地录制了一个“告别”视频,坦诚了真相,宣布了退出,删除了两千多张照片,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Social Media Is Not Real Life”(社交网络不是真实的人生)。类似的故事还有在“ins”和“油管”上小有名气的化妆类博主Em Ford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她只是发了一张素颜,却引起铺天盖地的谩骂》。
不要说那些网红,即使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要在朋友圈上放张照片也是费尽了心机。有人羡慕我做的早餐,看起来那么的色彩丰富而美味,但也只有我妈知道这背后有一个多脏乱的厨房等着她去收拾,还有那些可能因为拍照而变冷了的食物。有人羡慕我总是那么多的活动,生活好像从来就没有空窗期,天晓得有时候我花几个小时在来回交通上,就只是过去拍了这几张照片而已。有人羡慕我的生活有情趣,运动、阅读、画画、美食、电影,但你们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一对无比溺爱我们的父母,我的生活中基本没有柴米油盐的烦恼,也没有洗衣做饭的羁绊,而此时此刻我身后还堆着上星期一星期的妈妈帮我收回来的衣服没有收拾。当然了,当你看到我玩自拍好像玩得很high、很“高级”的样子时,大抵你也不会想到我把手机放在马路边上,一个人远远冲着手机傻笑,凹造型的滑稽样,也不会知道有路人经过时我内心有多捉急,不仅是异样的眼神,我还担心手机被抢啊!
那些常常夸奖说谁娶了我谁就有福气的男士们,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多多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你们另一半的美好。那个为你洗衣做饭,为你鞍前马后的另一半。因为她们不是不如别人会生活,她们只是都把时间奉献给了料理你们共同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花前月下而已。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那天和一对认识不久的夫妻吃饭的情景。那位先生说让他太太加我微信,说他太太以前也喜欢画一些小漫画,而且画得不错,说我们都有共同的兴趣可以多多交流。他太太也很是兴奋,说是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了,聊着聊着她和兴奋地说“恩,我也要重拾画画。但是我每天做完晚饭,洗完碗,再收拾收拾房间,洗完衣服之后都很晚了,没什么时间了。老公,你能帮帮忙不?”然后,他老公故意做了个逗笑的鬼脸,“假装”听不见。我们都当场笑了,但心里却莫名的心酸。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对看起来挺恩爱的夫妻,他们之间居然互相屏蔽了朋友圈。一方面是因为先生觉得太太发的那些朋友圈都太无聊了,尤其是转发的那些,于是把自己的太太给屏蔽了。而太太因为先生有好几次都在她发的朋友圈下面写下了不怎么“友善”的评论,于是也把他给屏蔽了。当时,我的脑海里浮出了几个字“仆人眼里无将军”。
是的,仆人眼里无将军,而当一起生活的时候也很难会再有男神或者女神。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别人家的生活,也可能只是因为有了“朋友圈”这个强大的滤镜而已。当然了,朋友圈或者空间于我而言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记录手段,我暂时没有要诀别的意思,但也会尽量回归真实和自我。而你当然也可以继续玩朋友圈,但请不要过分迷信和沉溺,在现实中该怎么活还得怎么活,该怎么努力还得怎么努力。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