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408
标签1042
分类8

“换工作直接和老板谈” 直聘平台到底靠不靠谱?

“互联网招聘虽然方便,但找到好的岗位却真不容易。”忙着四处面试的程序猿胡浩森告诉懂懂笔记,这一阵子各类招聘网站和APP应用让他目不暇接,于是在朋友推荐下,他安装了一款名为“某直聘”的求职APP。

至于朋友为何安利他,主要是因为该应用在宣传中宣称:求职者能够与企业老板直接沟通,并通过这种高效的方式,让双方对彼此都有初步的了解。

“相比传统冷冰冰投递简历的求职方式,聊天的直聘或许更有温度。”联想到自己前几次面试过程中,专业技能总被业务不精的HR埋没,甚至没能见到部门负责人就被淘汰下来,因此森浩认为,“直聘”或许会是一种更加公平、高效的求职方式,“绕过(不专业的)人资,直接和老板接触,能够减少被‘误杀’的可能性。”

那么,在直聘平台上“聊天”找工作,究竟效果如何?文中部分求职者的遭遇或许不具备代表性,但至少能让读者朋友们对于这种“热闹”的求职模式,获得更多的了解。

HR当道的“老板直聘”变了味

精心编辑了个人简历之后,森浩在APP上向心仪的企业投递了求职意向。他希望“伯乐”能够通过直接的在线沟通方式,发现自己这匹“黑马”。

从理论上讲,通过“聊天”求职者能够了解到意向企业是否符合个人的职业规划,而企业主也能发现求职者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自己需求。高效的沟通,确实可以提升企业捕获人才的效率、降低投入的成本,同时大量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很奇怪,真正关注招聘信息的老板很少,就连部门经理也不多见。”浩森发现,很多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的主体,只要是稍微有点规模(15人以上),和他进行直接沟通的就很少是企业负责人,更多的是HR或HRM。而沟通的内容,几乎都是在确定面试时间。“说实在的,这样的直聘和传统的招聘网站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分发面试邀请的渠道改变了而已。”他无奈说道。

在浩森看来,直聘的流程本该比传统招聘平台更加扁平化,省去面试中复杂繁琐的多级考核机制,确保企业主与应聘者间的信息对称。但在现实中,直聘平台却依旧被大量的HR“占领”,招聘手法与模式仍十分“守旧”,求职过程的直观感受并不比普通的招聘网站来得直接。

而同样通过某直聘APP求职人事管理工作的李敏,不仅感受到同样的守旧,甚至还受了一肚子气。她告诉懂懂笔记,平台上部分企业的HR,除了观念守旧,还总能给到应聘者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

“和这些HR沟通,不能提太多问题,否则就会被呛。”她记得自己上周在与平台上的一位HR沟通时,想让对方多介绍些企业的背景,但却被敷衍的告知,到百度查询即可。

因为觉得这位HR并不专业,所以李敏提出希望和部门负责人,或者公司负责人直接沟通,但当即就被拒绝。对方认为李敏在行为上是看不起自己,怀疑自己的业务能力,语气随即不客气起来,“这不是个案,这上面很多HR都有这样的毛病。”

既然是“换工作要跟老板谈”,那为何连“直接沟通”的要求都不能提呢?这让李敏很是郁闷。她较真地统计了这样一组数据:自己在平台上所投递的企业中,仅一成企业能够与老板直接沟通,并且都是规模比较小的初创企业(约10人以下规模)。能够与部门负责人沟通的,也不会超过两成,剩下的基本上都是HR在处理相关的求职意向。

“到后来,我和周围用这个直聘APP的朋友,都养成了非负责人(交流)不投简历的习惯。”她无奈说到。

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许多求职者都选择了“直聘”模式。但是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后发现,所谓的直聘,都只是带有“即时通讯”功能的网上招聘平台。最终,没能直面BOSS,反而被HR敷衍、忽视的求职者,内心自然会有落差。在求职的感受上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但是,直聘平台的乱象或许远不止如此。

低门槛准入让求职者犯难

去年,在经历了一系列令人悲痛的事件之后,很多直聘类台都纷纷加强了招聘企业资质的审核,杜绝非法机构的虚假招聘信息。此举的目的是希望从机制入手,杜绝虚假招聘现象的产生。

但实际上,随着直聘平台加强自查,那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机构也加强了“伪装”。有些看似正规、证照齐全的企业,其实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甚至类似传销机构这样的“伯乐”仍藏身其中。而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应届生Ally,就险些深陷其中。

“我是在直聘平台上找到这家企业的,因为看到老板表示是自己直接招人,所以就想试试。”虽涉世未深,但她却很谨慎地在“天眼查”上查询了该企业的资料,发现这家注册资本500万的电商平台,经营正常、没有违规,法人也正是发布“直聘”的杨姓老板。于是她放心地投递了简历。

虽然这个岗位要求本科学历,但只有大专文凭的Ally却很快就收到了老板的回复。在经过简单沟通之后,对方邀请Ally到位于罗湖一栋甲级写字楼里的公司总部面试,洽谈薪资等事宜。

“我(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一开始就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觉得真的很幸运。”喜出望外的她,根据约定的时间来到这家公司。当天面试的人不少,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公司老板,在和对方详细交流之后,老总决定让Ally从客服坐席开始做起,积累行业经验。“虽然很基层,但工资却不低,所以我欣然接受了。”

然而上班两周后,她开始发现这家看似规模不小的电商企业,却暗藏许多“猫腻”,尤其是在缺乏业务规模的情况下,却不断在招人扩大规模。从规定的客服话术以及与所谓会员的通话交流中,她逐渐发现公司似乎是在通过层层推销所谓国际知名理财产品,获得丰厚的收益回报。

“后来有好朋友猜测,这可能就是个拆东补西的‘资金盘’项目,类传销性质的直销网络。”担心有违法风险,Ally急忙辞去了工作,公司行政部门似乎对此也习以为常。在下了“贼船”之后,她再也不敢迷信所谓能够“直面”老板的直聘APP应用了,“有些同学用直聘(找工作),结果也是和我一样撞了彩。”

传销机构,或许只是众多直聘平台中的一小部分客户,而且玩法似乎并不高杆。一心想创业的吴文俊,遇上的则是一波高智商招聘机构。他在某直聘平台上看到一则招募“创业合伙人”的信息后,被其中热情激昂的文案打动,心想与其自己白手创业,不如加入现成的创业团队,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换得认同和期权,从而实现“借船出海”。于是乎,他在APP上主动联系了这家新形态电商平台的“创始人”。

“对方说一开始只有期权,底薪会很低,但业务能力强的人收入会很高,并强调行业未来充满潜力。”文俊回忆,这位“创始人”说自己操盘的是一个社交电商项目,其“去中心化”平台的流量优势,是传统电商模式下所无法比拟的,有着高效率,高粘性的特点。“而一开始,我就可以成为不用坐班的‘事业合伙人’,帮助公司朝二、三线城市拓展区域合伙人。”

从上到下,都是“合伙人”?细细琢磨感到奇怪之余,文俊开始研究起了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通过查阅资料他发现,这位所谓的“创始人”其实只是一名微商代理,而且小有名气。而注册的公司,是为了能够在直聘平台上发展新“代理”,其所谓“去中心化”的流量平台,指的就是大家都在使用的微信。

“理论上只要注册个公司,就能够在直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这的确是无解。” 文俊认为,微商现阶段虽不涉及违法,但如此大行其道的在直聘APP上发展多级“下线”,也反映出了平台在企业判定与制度监管上存在缺失,“还有些营销机构利用直聘平台多次向我推送过产品广告,但这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直聘”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产生更大的信任关系,并以聊天的模式切入招聘。但在实际的运作中,一些机构、团队、个人利用平台的漏洞,散布着大量不对称的招聘信息,导致直聘平台信任体系荡然无存。轻者耽误求职者时间,重者导致求职者上当受骗,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难道,在直聘平台上真的找不到“靠谱”的BOSS和工作了吗?

靠谱的BOSS早被“逼疯了”

“靠谱的企业主都快被蜂拥的求职信息逼疯了。”从事金融业近二十年的涂胜辛,可谓直聘APP最早一批企业用户了。作为公司CEO,他曾经在这类手机应用刚出现时,就亲力亲为筛选适合公司发展需求的人才,并逐一耐心沟通。然而,随着一些直聘平台火爆起来,他却很快就将账号转交给人事部门进行日常管理维护了。

“这个模式本身没毛病,作为企业老总我也不想错过人才,应聘者也能够通过直接交流找到对的老板。”老涂告诉懂懂笔记,由于使用直聘应用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平台上的求职者质量也渐渐变得参差不齐。有些求职者甚至没看清岗位的要求,就开始“撩”老板,留言里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令人头痛。他透露,曾经在一天内看到应用里有近百个撩我的求职者,留言总共几百句,但最后只有两三个专业和能力对口的。

“当时公司还在创业阶段,什么都是我自己亲力亲为。我每天工作应酬加起来十来个小时,回到家里打开APP后,还要筛选简历,精力上实在是招架不住了。”虽然在老涂的观念里,人才是永葆公司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大量“人才”的资料集中轰炸,却已经对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影响。

有时候忙起来忘记了回复求职者的信息,他记得被反复追问“考虑得如何,为什么不回复……”更有非理性的求职者,因为专业或经验不对口遭到拒绝之后,当即“撒泼”,甚至采取过激的谩骂行为,让老涂倍感心累。

无奈之下,他就将简历初筛的工作交给前台工作人员,等到公司发展起来建立了人事部门后,这份海量工作终于逐渐回归到了传统方式。

“HR不是神,有时候也会错过一些黑马,但我只能要求她们在初筛简历的过程中尽量细心。”他告诉懂懂笔记,在人事部门接手直聘平台的初筛工作之后,过去这一年多后台投递简历的数量是在明显减少。或许,因为不是与老板直接沟通,所以求职者的意向也没有那么强。“我感觉在直聘模式和筛选机制两者之间,还欠缺一个平衡点。”老涂感叹到。

此外,据他透露在直聘平台上,还发现有部分机构或团队,假借应聘者名义,利用建立上传通道上传一些广告图片,其中小程序开发、企业报税、代开发票、平台刷粉等应有尽有,可谓见缝插针,无孔不入。

而发生在直聘平台上的这一切,都不禁让人想起曾经在分类信息平台上,那些资质真假难辨,招工资讯泛滥,小广告横流的乱象。这些号称互联网招聘神器的直聘应用,一边在为求职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同时很多真正想招聘人才的企业也没有提高效率。难道求才与求职,就不能变得更加简单和直接吗?

在交流中,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运营直聘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在过度追求野蛮生长的过程中,还是忽略了准入门槛、初筛(匹配)制度的建立,忽视了审核机制的重要性。部分平台对于账户的查封规则,也仅限于违规向求职者收费这一类。

这种粗狂式管理,就使得很多别有用心的机构、团队或个人有机可乘,发布虚实难分的信息,让原本良性发展的直聘平台隐藏巨大风险,影响了直聘类应用的可信度。

或许,直聘平台也在喊冤,毕竟监管制度和游戏规则都建立了,但是经常会防不胜防,导致有漏网之鱼。但这个行当就是责任重大,只有重视不良信息的产生,从严把关才能在根源上杜绝种种乱象。也只有如此,所谓“直聘”模式才能在互联网招聘市场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

求职者都希望在“聊天”中,尽快能收获一份靠谱的工作;企业主也希望在高效“沟通”中,斩获一匹匹“黑马”。这事儿,是不是真的很难?

美文美图:我希望,遇上这么一个人

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教会你一些什么”。

既然我们所遇之人,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那么,我希望自己遇见的人能给我一生温暖,许我一世承诺。这辈子,我们一生一世一双人,深深的话,浅浅地说,浓浓的爱,淡淡地诉,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我希望,遇上的人,很暖心

自相识以来

他从不对我忽冷忽热

假如他一天见不到我,就能急得团团转

他常对我说,别总像个孩子似的乱跑

因此,他的手机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只怕错过我的任何一个电话和短信

只怕找不着我

空闲时,我们会依偎着坐在阳台上

他带着耳机听音乐,我喝着咖啡看看书

在温暖的阳光中

尽情恣意地享受安静的时光

冬日里,他总是早早地爬上床

只为给我先暖好被窝

夏日里,他总是在我回家时

给我递上一杯凉白开

我希望,遇上的人,很痴情

女人的容颜最经不起岁月的蹂躏

女人的心最经不起爱人的伤害

而他始终待我如初

他说即使我老了

也是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姑娘

他说会一直伴我身旁

陪我一起慢慢变老

他说此生最大的幸事是

他爱我,而我也恰好爱他

我们能笑着幸福到老

我希望,遇上的人,很细心

粗心大意的我平时老记不住事

还爱丢东西

可是他会常常提醒我别忘记这、别丢了那

所以,跟他在一起

我也很少再丢三落四了

大大咧咧的我

以前也不太懂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常常在人际交往中碰壁

可是他会提醒我这些做人的细节

所以,渐渐地我也懂得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了

我希望,遇上的人,很贴心

尽管他平时上班也很辛苦

可是回到家,他还是会主动帮我做家务

睡觉前,他还不忘给我的双手抹点护手霜

他说女人的手是用来呵护的

得好好保养才行

我怀孕时,他更是什么事都不让我做

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我

我担心自己由此会胖得不成样子

他却说我再怎么胖也是他老婆

月子里,半夜孩子哭闹时

睡眼惺忪的他还爬起来给孩子喂奶、换尿布

躺下时还不忘给我掖好被子

怕我身体受凉

我希望,遇上的人,很明事理

有时,我与婆婆闹矛盾

他绝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数落我

也不会说我不懂事,不尊敬老人

而是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

不偏不倚地为我们化解矛盾

事后尽管我已经消气了

他还是会偷偷跑来哄我

他说再怎么样也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女人

因为,叫了一声老婆,就是一生的爱人

我希望,遇上的人,很大方

尽管他的收入不多

但是肯为我花钱

他说男人挣钱给女人花,天经地义

我想要的面包跟爱情,他都能给我

其实,只有爱一个人时

才愿意给她花每一分钱

也只有爱一个人时

才想尽自己所能给她最好的

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东西

她开心了、满意了

他的世界才能被点亮

幸福,不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吗,幸福,不就是和爱的人简简单单地过着日子,乐呵着吗,幸福,不就是在茫茫人海中,牵着ta的手,满世界的奔跑着、疯闹着吗?

真希望,遇上这么一个人,一起深情共白头,一起共赴美好岁月。

美文美图:活着,别比钱多钱少,要比心情好不好

活着,别比钱多钱少,

要比心情好不好。

有钱的未必脸上有微笑,

他的苦恼你不知道;

没钱的未必日子过得不好,

你的小幸福心里明了。

穿金戴银能怎样,平平凡凡又如何,

只要你能知足,就什么都不缺。

锦衣玉食能怎样,粗茶淡饭又如何,

只有你有快乐,就什么也不少。

钱是什么?

钱是靠人挣的,也是给人花的。

省吃俭用留那么多,

看见喜欢的东西也舍不得,

你活得亏不亏!

累死累活攒那么多,

最后钱还在人没了,

你活得值不值!

房是什么?

房是给人住的,不是让人背的。

月月要还贷,你压力大不大!

时时惦记着,你心里累不累!

房子不在大小,只要充满欢笑 ;

位置不在好坏,只要有花有草。

车是什么?

车是给人代步的,不是拿来炫耀的。

骑电动车的,未必银行没存款;

开跑车的,未必银行没贷款。

有什么车不重要,重要的是没负担;

开什么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平安!

生活是什么?

生活不一定要大富大贵,

而是要过得有滋有味。

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一定要和别人比,

而是要用心慢慢体会。

快乐是什么?

快乐不一定要用别人给,

而是要真正发自心扉。

人这一辈子:

自己的身体最宝贵,千万别愧对;

自己的心情最珍贵,千万别发霉;

自己的生命最可贵,千万别浪费!

从微店到小程序店,微商仍是电商途中的苦行僧?

《2017共享社交电商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交电商规模已经达到1380万户,估计2020年国内社交电商商户规模将达2400万户,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未来五年行业有10倍以上拓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遍,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催生了不少的零售行业新供给模式,微店也成为国民消费升级下催生的零售供给模式之一。

个体微商没落,微店成社交电商新模式

微店顾名思义就是微商开店模式,是微信兴起之后的电商产物。随着移动化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移动社交的场景化应用催生了移动端零售交易的兴起,由此形成了社交电商。而微店崛起于2013年,在2014年入驻微信社交平台之后,被冠以社交电商之属性。

而说到其社交电商属性,不得不说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个体微商。个体微商指的是在微信上通过代理某些品牌商品,然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和推广其商品的微商商户。曾几何时,个体微商商户因在朋友圈内刷屏而被逐一屏蔽,不忍心屏蔽的微信用户也是怨声载道,因为以分享和记录生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已经是漫天飞舞的微商广告,这严重影响了微信用户的体验。

因此在用户体验不断变差之后,微信为了解决用户体验问题,对长期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产品广告宣传的微信电商商户实施了封号处理。但是,封号处理只是为了对个体微商商户进行市场整治,并未能改变微商试图通过微信打开市场的决心。对于微商商家而言,微信作为国内社交平台上的翘楚,其数以亿计的用户基数,以及在微信平台上低成本的开发营销模式,成为诸多电商企业不愿放弃的肥肉。

易观联合云集发布的《中国社交电商大数据白皮书2017》显示,2015年移动端的零售交易规模为54.1%,到了2016年移动端的零售交易规模达到了73.1%,而在此之前的2012年,移动端的交易占比仅有5%。未来,移动端的网购市场规模将会随着移动社交平台逐渐电商化而进一步扩大。

在过去几年中,个体微商因在微信社交平台进行电商交易而缔造了社交电商的零售新模式。即使个体微商遭遇封号,但是由微商打造的社交电商模式已经成型,因此在微信推出公众号之后,微商们纷纷以微店的新形态在微信上继续生存。

几经沉浮,微店仍难破困局

微店是传统微商在社交电商领域上的一次蜕变,从传统的个体微商商户发展为以公众号为主的电商小平台,在规模上和管理上的问题也得以改善,并且在模式上相较于传统个体电商商户显得更加正规。

但是,随着微信平台对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微店又开始相形见绌。

一方面,复杂的操作影响用户体验。在微商迭代之后,公众号已经成为微店在微信上生存的主要方式。微信用户需要通过关注,并进入公众号之后才能寻找进入微店商城;并且在用户界面上并没有创新和便捷之处,对于微信小程序店而言,微店只能关联在个人名片上,且需要关注之后才能进行私信的操作模式,成为不少微信用户的吐槽点。

另一方面,微信引流不均造成微店推广受限。在推广方式上,微店多以公众号的形式在微信上生存,更类似于第三方插件,因此推广受众用户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小程序则是微信亲生儿子,其管理和运维团队均以微信小程序开发团队为主,从77秒微商小程序崛起并迅速抢占市场以及各类小程序游戏的高频次使用足以看出,在用户流量分流上,微信获得的流量红利更倾向于小程序。两者在流量引入上的差异让B端微商试图通过微信引流的美梦破碎。

因此在传统微店模式困局难解之际,小程序悄然崛起,让诸多微商迎来了希望,微店纷纷开始转身投向微信小程序的研发,形成能满足微信用户“无需关注下载,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微店。

然而,微店推出小程序虽然解决了此前的困局,但从目前的市场上看,小程序微店并不能像小程序游戏和附近商家一样为微店商户带来很好的市场影响力,其市场价值可以说是微乎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微店在微信入口上的流量红利已经消退。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16年,微信用户在以每年 1.5 亿以上、每个季度环比 4000 万以上的速度增长;2017 年第二季度,这个势头结束了,微信用户环比仅增长 2700 万,手机QQ 用户还出现了环比下滑。微信用户增长率下滑,微信用户总量也将逐渐趋于饱和,微商商家眼中的微信用户流量红利也在被不断消耗。

其二,问题商家给微店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不断增容,入局微店的商家也不断增加,商家和商品良莠不齐,侵权、问题商品严重影响微店平台。2017年8月,云集微店因涉嫌传销而被微信关闭了其公众号,而在2018年初,云集官方小程序“全球精品分享”又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被微信关停,日前在小程序中搜索“云集微店”和“全球精品分享”均显示未搜索到相关小程序。不良微店已经成为微信用户对微店的第一印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微店在微信上的推送信息也让微信用户出现抵制心理。

其三,小程序用完即走的概念与微店营销模式相悖。在小程序使用上,用户无需下载关注,用完即走,但是对于微店商家而言,商家是希望通过推广宣传平台上的商品,进而培育更多粘性用户。但是通过小程序推广时,用户用完即走的理念无法为微店培养更多粘性用户。

传统微店转型为小程序微店,虽然缩短了用户在使用微店时的繁杂步骤,为微店用户带来便捷的购物体验,但是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式微店只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快餐式购物,无法为微店商家带来更多的粘性用户,加之问题微店带来的影响,微店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产品品质裂变方能助微店脱胎换骨

虽然转型过程暴露了微店在推广和营销上的诸多行业困局,但是由微商催生的的社交+电商的零售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电商领域的中流砥柱。

《2016年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消费行为报告》数据显示,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流量高度集中在微信上,其中63.1%的流量来自朋友圈分享,23.79%为群聊,12.71%为单聊。而《2017年共享社交电商行业白皮书》则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商户规模将达到2400万户,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未来五年社交电商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将迎来高速爆发阶段。

在社交电商爆发的机遇面前,作为催生社交电商重要推手的微商们,如何增加自己手中微店在社交领域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良性发展,发挥更好的市场价值呢?

一来,通过产品裂变吸引和培养粘性用户。在电商领域中,消费者最在意的便是能否物有所值,优质的消费商品能够为商店带来不少的回头客,粘性用户也自然而然养成。但是在目前市场上,以社交为特色的微商成为假货最多的电商领域。近日,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的《2017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拼多多下架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全年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

在假货纵横的电商领域,优质商品也就变得弥足珍贵。尤其是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升高,移动端社交电商崛起之后,消费者通过移动电子产品进行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全新消费趋势。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之下,通过提高商品质量,形成品质裂变才是在众多社交软件上留住社交“过客”的根本手段,同时还能培养更多粘性用户,提高自身微店在电商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二来,加强微店商户管理,营造规范化的社交电商市场。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交电商将传统电商模式中商家与消费者的单一消费渠道变成了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商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多渠道消费模式。从《2017年共享社交电商行业白皮书》得知,我国的社交电商商户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

而在商户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商户因职业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存在差异,由此带来的商户也必定良莠不齐。因此,在社交电商即将迎来高速爆发阶段之前,微店的B端用户在招纳C端商户时需要培养C端商户对其所处市场的解读能力和应变能力。

社交平台将传统电商渠道碎片化之后,能够解决传统电商因渠道单一而无法扩大市场规模的困局,但碎片化渠道同时会带来商品和商户管理上的难题。在此看来,必须保证有能留住消费者的优质商品,以及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商户,才是保障微店生存的根本。

总体而言,在当前仍以阿里京东平台为主的电商领域中,微店要想通过微信流量变现来撕开裂口,需要等待微信电商成熟。而在当前微信电商还未完全形成之时,微店要做的不是如何利用微信上庞大的用户流量,而是通过产品化来引导用户产生自然裂变,通过产品+服务的模式将此前积累的用户资源合理利用,让微店的“微”实现真正的微而不小。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好消息!流量将不再区分省内外,全国通用了!

经常使用手机流量的用户一定知道,运营商在提供套餐或者购买流量的时候有几种主要类型,其中省内流量和全国流量是分开的,顾名思义省内流量将只能在本地区使用,用户外出之后就无法扣除,而是扣除全国流量。

但现在,这个区分即将成为过去。

3月5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敦促提速降费要求年内取消流量“漫游”费,且移动资费年内降低至少30%、明显降低宽带费用。

近年来网络提速降费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在工信部的推动下,三大运营商从9月1日起正式取消了电话长途漫游费。

虽然长途漫游费取消了,但对用户本身来说实惠并不多,因为打电话已经不是日常通信中的最大需求,手机上网成为刚需,目前流量费用仍旧要分省内省外。

对此,工信部表示,工信部将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开展套餐梳理和调整、系统开发和改造、测试和业务验证等工作,确保广大用户在今年7月1日前享受到这一红利。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取消流量漫游费无疑要比取消长途漫游费更振奋人心,届时流量无需再分省内和省外了。

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经表态,坚决贯彻落实“提速降费”要求,立即行动、全力以赴确保相关举措尽快落实。

中国电信5日在其官网官微表示:“提速降费,提的是企业竞争力,降的是社会总成本。中国电信将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中国联通表示,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把提速降费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该公司同时表示,“2018年,将建设精品网络、创新营销模式、降低资费水平,以实实在在的企业行动,让亿万用户共享行业发展成果。”

中国移动表示,全力以赴、抓紧推进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以及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等措施要求落地实施,推动“互联网+”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流量都分为全国统一流量和本地流量(通常以省为单位),两种流量不能切换。因此,在本地之外“漫游”时,用户可能面临即便本地流量仍未用完,但全国流量不够的话仍需要重新购买的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电信运营商在政府主导下已进行了提速不提费,流量不清零,取消通话语音的长途和漫游费等多项降费措施。三年来,家庭宽带用户单价下降了90%,移动通信客户单价下降了83.5%。

对于即将到来的通信降费最新举措,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取消流量“漫游费”,受益人群覆盖范围将会非常广泛,“从月移动资费10元到月移动资费150元的用户,都可能成为受益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大运营商所提供的套餐中,会有更多的统一流量出现,

这对于那些需要到处出差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

不过,在我们开心的同时,运营商的压力却在增加!

微信的诞生,已让运营商的话音业务日渐萎缩。

对于大家来说,微信中所添加的好友,几乎涵盖了个人所有的社交关系,

所以,若不是什么紧要的事,直接拨对方的语音沟通,继方便又经济,

根据《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微信音视频通话月人均成功通话次数达到19次,人均时长139分钟,

若简单以9亿用户来计算,则在一个月内,大家通话总时长就高达1251亿分钟,

再按照当前的全国通话费0.1元/分钟,那么,微信每个月将会为用户节约125亿元!

这种形式下,流量更成了运营商收入的最主要增长来源。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信业整体收入为14532.7亿元,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为9071.5亿元,其中,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5489亿元,同比增长26.7%,在整体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从上年的38.1%提高到43.5%,对收入增长贡献率达152.1%。

如今,流量漫游费将被取消,流量费价格也要不断往下调,

运营商的收入势必再受影响,三大运营商的好日子可谓是一去不复返!

众所周知,长期面对激烈竞争的民营企业,大都时刻保持着危机感。

马化腾说过,“微信如果不是腾讯做出来,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在另外一个公司的话,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

任正非也说过,“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

对于它们来说,企业生存和发展唯有靠自身,只有坚持每分每秒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才能生存,

可见,工信部此举的意义非常明显。

就是要引入更多的竞争,倒逼三大运营商居安思危,真正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实惠的产品。

你不主动改变自己,别人就会来改变你,

在这样一个消费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勇于革自己的命,才是真正保自己的命!

大幕已然拉开,中国电信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上演!

0:00